目前分類:2001~2010 (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都會     

大衛柯能堡常將科技與身體結合,或具體地說是一種現代工藝技術加諸肉身下的外在「變異」,去還原與描繪人的精神狀態,欲求及其無法被滿足的缺陷。導演關注的目標沒有移轉,但或許是肉體玩不出新的刺激,於是轉移到科技與資本的互動來觀照,畢竟「科學技術」向來是導演慣用的線索。

資本,是貨幣的堆疊,《夢遊大都會》中的資本與當下現實並進,是電子化的貨幣。電子化有其特性,然而電子化的貨幣與傳統貨幣在本質上同樣是虛擬的。就這一點上,用以推敲精神狀態時,我沒有感覺到在電影中走得更遠了一步。在傳統的貨幣哲學討論時,我感覺不到導演一貫擅用的科技,有把這個題材的拉得更強大、更有張力,反而存在其中的只是一些貌似哲學思辯的斷片。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白色緞帶」講述一個發生在德國北部小村莊裡的詭異事件,藉由一位老人﹝當年來到這村莊教書的教師﹞憑藉著回憶娓娓道來,黑白畫面的影像彷彿是他那退了色的記憶,同時也增加了故事的歷史感。他告知觀眾們,他將要講述與拼湊的這個故事並不完全只是他的記憶,有些內容他也是「道聽塗說」來的,這增加了這個事件曾經存在的真實性,因為這是他與他人所共享的一個集體記憶。有趣的是,老人認為這些拼湊起來的事件,或許「可以解釋一些發生在這個國家裡的事」… 

白色緞帶   

為什麼村莊裡接二連三的詭異事件,能夠用來解釋發生在這個國家的情況?這些事件的內容是什麼?而這些內容又能夠推論出什麼?導演「麥可漢內克」在這部電影中展現了高超的說書技巧,將一件件詭異的事故,在不可知與可知的兩者中,以時序不同來交錯呈現,同時透過講述者的口白適時穿插,懸而未解的故事則慢慢累積加深,在最後電影的結局中全盤托出。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賭博默示錄」改編自同名的暢銷日本漫畫,轉戰電影「市場」,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如果觀眾期待是輕鬆地在觀影過程中被取悅,那麼「賭博默示錄」是不會讓你失望的。觀眾不用擔心這種以「賭博」為題材的電影,是不是存在著一定的門檻才能領略其中的樂趣,裡面關於賭博的規則,是非常單純的「剪刀、石頭、布」,如果觀眾玩過猜拳,那麼就能看得懂片中的劇情進行。精采就在於將賭術還原為最基本的人性猜忌,極其簡單的遊戲進行,但卻又能讓觀眾對片中心理戰的變幻看得過癮。

賭  

「賭博默示錄」雖然是以商業片類型為出發,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空洞而意義缺乏。只是在類型的定位上,導演並不尖銳而嚴肅地凸顯這部電影的意義,而僅止以一種詼諧戲謔的姿態來包裝。原作小說之所以在日本暢銷,基本上它反映了日本社會一定程度的現實,而這也可能是台灣的將來或現在。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拍出韓國影史上極為經典的驚悚犯罪電影「殺人回憶」的導演「奉俊昊」,結合好萊塢電影「明天過後」的特效團隊,在2006年時推出「駭人怪物」這部電影,既然能入選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難道只是要向華麗的視覺特效靠攏,演出一場娛樂性十足的大怪獸電影嗎?

駭人  

回顧「殺人回憶」這部電影,觀眾一定可以注意到,「奉俊昊」導演的作品,總是提供兩種層次的觀影方向。除了引人入勝的懸疑、簡單的娛樂性外,必然還存在著另一種結合歷史社會脈動的反思。在「殺人回憶」中,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韓國的國家轉型之際,有傳統VS.現代、偏見VS.科學、專制VS民主…幾種對抗與掙脫之間角力。那麼在「駭人怪物」中,除了直觀式的懸疑─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娥摩拉罪惡之城」,改編自義大利記者兼作家「羅貝托薩維亞諾」的小說「娥摩拉」,描述這個城市豐富多樣的犯罪活動,而這些活動似乎與當地居民們密不可分。每個人都是這個罪惡城市下的一份子,既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似乎這個現實就是他們賴以維生的基礎。

額魔拉  

導演「馬泰歐軋洛尼」以幾個主題編織合成這個故事,在這個黑幫活動旺盛的城市中,仇恨與利益是推動謀殺的主因。在香港的黑社會電影中,透過在地大哥吆暍,自然有數十名幫派份子一呼百應地上街揮刀;不過當場景挪移到義大利的這個城市時,西瓜刀變成了手槍,人們人手一支地提槍從家中跑出來反擊、追殺暗殺者。拍來如此自然的景象,卻令觀眾更訝異於這個社會的犯罪問題是多麼嚴重。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這部電影是「達頓兄弟」二度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影片的作品,人物的使用相當簡約、劇情卻能令觀眾不時感到緊張、好奇,雖然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這對兄弟檔大導的作品,但卻馬上對這種電影風格所吸引,畢竟如此簡單的敘事,卻能不減它的魅力,我想這才是名為大導的難得之處。



「孩子」這個概念至少有兩個層面的指涉,一是外貌的、形體的描繪,二則是思想行為上的不符社會規範與期待,容易衝撞體制的。電影的主角「布魯諾」是位剛當了爸爸的少年,不論以少年或是「父親」這個角色來看,電影片名的「孩子」自然是取用後者的概念來表示「布魯諾」有些「問題」。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朴贊郁」導演的復仇三部曲,在還沒看過第一部「復仇」﹝2002年﹞的情況下,要談論最終一部「親切的金子小姐」﹝2005年﹞多少顯得有些不夠全面。不過至少就「原罪犯」﹝2003年﹞及「親切的金子小姐」﹝另譯:選擇、死亡選擇、選擇之親切金子﹞兩部來看,主題各自獨立,而且也都值得專文推薦一番。



「朴贊郁」有非常個人的、獨特的導演風格,電影配樂不但選擇的悠然又呼應,視覺上的鮮明效果更是頗富趣味。一部陰暗、壓抑,而且潛伏著猛烈情感的故事,適合用什麼色彩來表現?「朴贊郁」習慣性地選擇了較深但卻不失吸引力的色彩,暗紅色、暗綠色、暗黃色…等等,這樣的色彩組合在視覺上是相當的搶眼,而這樣的運用卻也非常適合用來表現「復仇」這樣的主題。「暗」符合著故事陰鬱的特質,然而吸睛的色彩卻又包容著相當旺盛、等待破繭而出的生命力─那種對復仇的執著慾望。從「原罪犯」到「親切的金子小姐」,「朴贊郁」總是給予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上的雙重享受,畢竟這是拉抬觀影情緒時,兩個必不可少的關鍵元素。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把東西德的分裂放進電影中當作未痊癒的傷口,有兩部電影讓我印象深刻,分別是「搖滾芭比」與「再見列寧」。有趣的是,兩部電影都不以嚴肅與正視的態度去面對這個歷史問題,但卻都能讓觀眾感受到政治上的分裂,是造成人民生命痛楚的決定因之一。「搖滾芭比」描寫的是從鐵幕東德「出走」,到美國擁抱資本主義的變性人,在「性別政治」與跨越左派、右派的衝擊下,呈現出一種雙重的生命苦難;而「再見列寧」並未觸碰「性別政治」的議題,但故事的主角卻恰巧站立在「搖滾芭比」的對面邊─選擇「留下」的人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再見列寧」的故事背景設定在80年代末,東西德統一的氛圍逐漸浮上檯面,乃至於在制度上的確立,以及最終的統一。男主角「亞利」作為年輕世代的東德一員,欣然擁抱於資本主義的到來,然而他的母親,一位社會主義的堅定擁護者,當然無法接受東德的資本主義化。在統一前夕,「亞利」的媽媽因心臟病陷入昏迷,在八個月後甦醒,醫生交代不能讓她再受到刺激的情況下,「亞利」只得從事一場「家庭內」的社會主義武裝。用盡一切努力找尋社會主義的影子與遺跡,帶回家來裝扮母親目光所能接觸到的一切,到後來「亞利」若找不到這些絕版品,為了媽媽的病情甚至為她「生產、製造」社會主義的存在。電影的笑點既在於一個年輕人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奮力「逆流」,將社會主義的美好送到母親的面前,然而電影感動人心的地方,也在於兒子為母親無盡的愛與回報。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把「麥可漢內克」的作品大概看過個八成﹝1989-第七大陸、1992-班尼的錄影帶、1994-或然率71、1997-大快人心、1997-城堡、2001-鋼琴教師、2005-隱藏攝影機、2007-大劊人心﹞之後,我不禁置疑─他算不是算是一個極左派的電影導演呢?綜觀上述作品除「城堡」翻拍自卡夫卡的文學作品外﹝感覺意義曖昧不明…﹞,其它每部作品都明顯地表達了對這個社會,或者說是「體制」的不滿。



電影中的主角與劇情,都是在悲劇中搖晃擺渡的中產階級。「麥可漢內克」似乎尤其無法忍受,檯面上的和樂融融這件事,於是他將存在於這個體制中,那些無法滿足的欲求,以一種極其殘暴的手段,要求觀眾重新檢視這些「中產階級」。以當今的社會現況而論,這些中產階級的形象即使尚未能與大部分的觀眾等同起來,但至少一定存在許多重疊的影子。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帝國毀滅」這部由德國人所拍攝的二次世界大戰電影,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對於自己國家的歷史反省,不同於大量關於「屠殺猶太人」的電影與紀錄片,「帝國毀滅」走向另一條路線,一個帝國殘弱的哀歌。影片一開始的年代,便設定在德國戰敗投降的兩年前,而大部分的時間則更多落在戰敗前夕。影片中的德國與「希特勒」,沒有群眾喝采、沒有意氣風發,流露出地僅是在狹暗的角落進行軟弱無力的抵抗,似乎在暗示著主戰者自作自受的難堪。



藉由訪談「希特勒」的秘書與其他相關的人士﹝在電影中並無出現﹞,藉以拼湊、還原當時德國戰敗的最後慘況,以及「希特勒」這號傳奇人物的特質。如果對「希特勒」這號人物感到好奇,那麼「帝國毀滅」這部電影應該是非常不錯的選擇,200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入圍,表示了這部電影與大眾之間是可以親近的。雖然「帝國毀滅」不太像劇情片或紀錄片,然而卻讓我感覺兩者皆備,有著記錄片的真實,又有著劇情片中的情節起伏。電影中的「希特勒」在面對非軍人的部屬與親友時,總顯得親切、和善,誠懇而有禮,與獨攬軍政大權的領導人身分有著很大的落差。如果要解謎這號人物,那麼該是他的正面特質,就不該因頭號戰犯的身分而將其抹滅。我因此非常喜歡導演呈現「希特勒」性格的方式與故事走向,尤其是隨著戰敗事實到來的時刻,作為最高領導人的「希特勒」逐漸變得瘋狂與癡愚。他不是惡魔,而是人,一個同樣有情緒、有病痛與肩負著壓力與困擾的人。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導演「北野武」繼去年﹝2008﹞年初推出令我非常傻眼的「導演萬歲」後﹝我想「導」片大概只有拍過六、七部以上電影的導演或是立志當導演的人才比較可能去體會吧…﹞,今年他又帶來了新的作品「阿基里斯與龜」,不過這一次可跟去年不一樣!「阿基里斯與龜」既能令觀眾拍手大笑,也可以使人流淚感傷,與大眾親近的程度不但遠遠勝過去年的「導演萬歲」,而且隱藏的意涵與商業的娛樂,兩種元素更是都包融在這部電影中,值得推薦!



電影描述一名愛畫畫的小少爺「真知壽」,由於獲得來家中作客的名畫家稱讚,於是終其一生都以「藝術家」為其志業。然而作為一名有錢人家的純真孩子,當然無法識破那「稱讚」背後不過只是浮誇,以及拐騙「真知壽」的父親掏出大把銀子購買更多不值畫作的企圖。公司破產、家破人亡的不幸接踵到來,「真知壽」面臨了孩童時的寄養與棄養、少年時的半工半讀,理應在現實中快速成長的「真知壽」,卻選擇了繼續沉溺在人生中唯一被稱讚過﹝其實也只是兒時,而且還是個謊言﹞的作畫,以朝向畫家之路做為生命的目標。在往後數十年「真知壽」畫家生涯的屢戰屢敗,但卻從未動搖過的信心,甚至到後來為了繪畫、為了創造理想作品,種種令人不悅的行為,其實都說明了終其一生「真知壽」都只是活在那個美麗的謊言之中。那些令人不快的行徑,我倒不認為「真知壽」陷入了一種「藝術家的典型瘋狂」,我反而以為那是一份純真,就像當年孩童時期的那個「真知壽」。他的心智並沒有隨同那個家庭劇變成長,反而是與那件悲劇一同結束,就此打住停留在那個時刻了。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在觀賞「東京奏鳴曲」之前,觀眾大概都已知道這是一部關於「失業」的電影,然而在真正看完電影後才會明白,與其說這電影與失業「有關」,不如說它表現了「何謂失業」的真正意義…



電影中的「龍平」,由「香川照之」扮演一個再普通不過、中年失業的文職小主管。就這種平凡人與他的平凡不幸而言,「香川照之」那平凡的「衰」容面貌真是這角色的不二人選!當解雇這個意外突然來到,他面對的不只是失業,而是更嚴重的一場災難,一場關於「失去身分」的毀滅性災難。「龍平」從家庭支柱這樣的自我定位,變成不知道如何解讀自己的存在,當主角對自己感到困惑,由他的網絡延伸出去的每一個家庭成員,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從中得到對照性的定位。於是家庭的失序,便開始在這場電影中上演著。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不對題嗎??



由「珍妮佛洛佩茲」擔綱主演的美國電影「亡命殺鎮」,去年在台灣上映只有15萬的票房!?這個票房成績不只爛得不可思議,也比許多年輕的國片導演拍出的票房成績還要來得糟糕,大部分的一線美商影城並未安排此片上映或許是最大的原因,拒絕的理由是什麼雖然不得而知,但影片內容在政治上的高度敏感也許無法完全劃清關係…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如果有一天,失明成為一種非常容易傳染的疾病,所有的人都成為了瞎子,那麼這個世界又會是如何?「盲流感」這部電影所要探討不但是這樣一個世界,而且是文明社會走向盲眼社會的可怕「過程」。



失明怎麼可能變成一種傳染病?是什麼病菌、什麼傳染途徑讓人們失明?為什麼女主角「茱莉安摩兒」是唯一不會受到感染的人?為什麼在故事尾聲有人又突然恢復了視力?種種欠缺「合理懷疑」的劇情,並非這部電影所要遵守的規則。若用這個「合理」的尺度下去度量,「盲流感」其實是一部破綻很多的電影,不過我認為這個角度並不是對這部電影提問的適當依歸。能獲選為去年坎城影展的開幕片,其實是有更多精采的問題透過這部電影所提出的。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今年還過不到一半,但我幾乎可以確定,「為愛朗讀」將是2009年最完美的電影作品。這是一部不可思議的電影,在歷史與個人間的光譜,在兩端都刻畫出令人驚嘆的表現。一位少年與中年女子的畸戀,依然是唯美的、奉獻的;然而透過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卻能讓觀眾對歷史進行一次更深層的反思,重新理解「德國屠殺猶太人」的社會意義。﹝還沒看過電影的,千萬別往下看!!﹞



「為愛朗讀」透過這段戀情,讓我們追隨男主角「麥可」﹝雷夫范恩斯等人﹞的努力,拼命想要對女主角「漢娜」﹝凱特溫斯蕾﹞這個角色進行理解。其實觀眾可以看到一個非常不同的觀點,「審判戰犯」就如同「戰時所犯下的罪行」,兩者同樣不仁。事實上,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是一個充滿罪行但卻甚少罪人存在的社會…﹝註﹞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西恩潘」不僅是當代最出色的實力派演員,同時也可能是中肯又自謙的電影評論者。在看過「我和我的小鬼們」之後,雖然有許多模模糊胡的感受說不出來,但還是能夠同意「西恩潘」會在坎城影展使用一連串「太神了!」來形容這部電影。而看過「西恩潘」在「自由大道」中的演出,我想同樣爲他冠上「太神了!」如此讚譽的形容相信也不為過。



一個火爆的性格男星,要轉向揣摩一位帶有份陰柔氣質的男同志,要銜接兩者之間在個性、姿態、口氣、眼神等等…的差距,需要在演技上多麼煞費苦心,我想觀眾是不難理解的。不過在「自由大道」中,除了觀賞「西恩潘」的演技之外,這部電影還能有什麼表現?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常被定位在浪漫愛情喜劇的電影,往往會使得我對它的期待度大打折扣。一方面是因為它的模式太過重複,注定闔家歡樂的結局也無法給予觀眾任何驚喜;另一方面,太過理想性的慾望投射也與現實的落差甚大,而螢幕上年輕偶像的組合不僅加強了這種非現實,更糟糕地則是俊男美女的臉孔過度頻繁,常令我在視覺上感到彈性疲乏。不過,「愛,從心開始」這部電影卻顯得很不一樣...



由老牌影帝「達斯汀霍夫曼」﹝畢業生、雨人﹞、影后「艾瑪湯普遜」﹝以父之名﹞擔綱男女主角,確實在對手戲上令觀眾可以有更多的期待空間。不過以兩人的年齡來演浪漫愛情喜劇,會不會顯得「過熟」?觀賞這部電影後,我想答案是肯定不會!「愛,從心開始」這部電影,就好在這套角色與劇情的設定,在人生歷練與責任中劃出一種蒼涼但不悲情的基調。它既符合浪漫愛情喜劇,但又與「追夢人」般的青澀愛情大大的偏離。同樣要拍一部尋得真愛的喜劇,「愛,從心開始」卻是從這樣背景中給予觀眾加溫暖活,免除那些刻意營造的聲色笑點,提供卻是更多的會心一笑。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陌生的孩子」雖然沒有走離主流電影的商業路線,但是卻給了我一種很有經典味的觀影感受,故事雖然沒有特別高明或新鮮,然而在「克林伊斯威特」的操作下,觀眾必定感受得到大導演確實功力不凡。不論是佈景、服裝所搭配出的復古到味,或是劇情轉折分合的匯流,在在都令人感覺140分鐘的觀賞充足飽滿!不看可惜!



片中飾演母親柯林斯女士的「安潔莉娜裘利」,以及飾演殺人犯戈頓諾考特的演員﹝Jason Butler Harner﹞,兩人在劇中的表現尤其精彩,對手時的火花更令人震撼,母親的愛,以及求恕者對宗教的信仰,在大螢幕上透過演員充滿張力的演出,讓觀眾見識到那份精神的支撐力量。雖說只是短短幾分鐘的對戲時間,在劇情走向上並非關鍵點,但依然會讓觀眾為這份精采的表現留下深刻印象了。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通常一個好的作品,至少需要滿足了以下一個條件─不是與同類型的作品比較起來表現地更為深刻、精進;不然就是它開創一個新的、別人從未選擇過的題材、路線。今年﹝2009﹞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殊榮「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我想就是滿足後面這項條件,所以讓它成為了日本第一部拿下此獎的電影。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最吸引人的特點,絕對不在於它所被歸類的「類型」─劇情、溫馨、家庭…。雖然本片操弄這些元素也是成功的,同樣具備的催淚的效果。但是若放回所謂「溫馨、家庭」的這個類型之中,與其他電影相比,我想「送行者」並沒有獨特的高明之處。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觀眾對於「李奧納多」這位帥氣的明星演員最早的印象,應該都是來自於影史上最賣座電影「鐵達尼號」而來;當年那演出為愛往前飛、感情戲直走到底的「李奧納多」,似乎如今已不復見。現在我們所看到「真愛旅程」的「李奧納多」,演技確實令人讚賞!如此詮釋一位內心複雜、掙扎的家庭男人,而他臉上所表現出的多重情感,的確能達成讓觀眾循線摸索那情緒的深度。



「李奧納多」與「凱特溫斯蕾」這對影史上最賣座票房的情侶檔,闊別十年後再度攜手合作。他們所分別飾演的「Frank」、「April」,是一對在派對上互相吸引進而結婚的戀人,導演「山姆曼德斯」對此結合並不多所著墨、輕快地作一個交代,因為真正要處理的問題是在婚姻之後…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