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001~2010 (5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用一張電影票的價錢,看到由專業的影評人塗翔文先生幫觀眾挑選過的三部短片,實在是個很划算的觀影選擇。「海角七號」打開國片市場的票房可能,現在又透過這三部短片的上映,確實會讓人對新生代的台灣導演有更多的期待。不過,如果抱持著期待藉由這三部短片,「複製」得到「海角七號」所給予觀眾的歡笑與淚水,那麼我想答案肯定是失望的。唯一不變的是,情緒的觸發與反思在這三部短片中同樣兼具。這也是為什麼我感覺,這是一個多元進擊的國片氣候,因為許多不同導演帶來不同的表演風格與多樣性題材,在未來能擁有更多樣「選擇」的影迷們是幸福的。


電影劇照《天黑》

由於短片本來是不存在著商業映演的空間,因此我想這三位導演在拍攝作品的時候,是非常自我導向的。也就是說,不需要考量到市場與商業邏輯的面向,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派發故事的情節。不過,對於導演的如此想像並非意味著這三部作品艱澀隱晦。相反地,也許是在短片的時間限制下,情節與情緒不能、也不需要太迂迴調控,無論導演意圖表達的內容與手法為何,「直接、簡單,但必須是有效的…」就變成最重要的原則,也是最考驗剪接與拼湊的實力了。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即使這部電影在台灣已經處於一片大受好評的瘋狂聲浪中,我也是要再補上一句:「海角七號,真的好看!」還沒看過的朋友,也許你不喜歡做「盲目從眾」這件事,但是或許應該考慮到最基本的事實,行銷與各種商業操作再怎麼成功,也不會因此而誕生一部刷新台灣影史紀錄的電影!不然的話,好萊塢電影應該年年都要在台灣改寫新的票房記錄了。海角七號,真的是實實在在靠口碑打出來、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也許是觀影後帶來的感受讓我在上一段文字中顯得太過熱情了,接下來還是回到我一貫平靜看待電影的語氣吧!﹝雖然很跳tone…﹞我不認為對這部電影的討論,應該把我們帶到國族主義的大旗下,招喚著我們一同呐喊「台灣精神!台灣人的生命力!」,這樣的引領不過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自我填充。這種形式的精神招喚不僅使這部電影容易陷入一種過於嚴肅的形式、過了頭也恐怕成為另一次、種族的自大與狂熱想像,就像大日本帝國在戰爭中催生的偉大信念。這部電影最動人的元素,不正是來自於因戰爭而分離的戀人嗎?那麼任何可能茁壯的危險,我們都應該避免在文化中一次又一次消費它,藉此達成天下我獨有、自欺欺人的種族美夢。但是,魏德聖導演如何將我們台灣人獨特的性格,以一種最簡單、最不陌生,但卻是我們早已經忽略的可愛氣質,在這部作品中充分的揮灑出來。我認為這個平實但敲擊出旺盛生命力的勾勒筆觸,才是這部電影最引人駐足的地方。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由於對於美國在槍械管制上的法律並不熟悉,所以對這部電影的理解算是很推測性質的拆解。




槍械在美國不同於台灣,它可以是一種商品被販售。然而由於它非常特殊的性質,能夠在瞬間奪取他人的性命、可以藉著持有它施暴、搶劫等等…可以間接地透過它獲取非法的利益,因此必定需要附加上許多但書才可以購買,就像菸酒等商品在台灣須年滿十八歲才可以購買。簡單的換句話說,槍作為一種商品,是承載可能的負面價值。因此這部電影雖然主要展示的是,一群法庭之外操作陪審團決定的專業人士如何進行他們的工作,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則在於,「資格」。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滿招損、謙受益」,過頭的自信往往是自掘墳墓,這個古老的道德律令,正是這部電影劇情攻防起伏最重要的發展線索。



一個坐擁高薪、生活富裕優渥卻槍殺外遇妻子的航太工程師;另一個則是能將97%的犯罪者定罪、即將跳槽到私人律師事務所的年輕公設檢察官。關於一件謀殺案,兩個聰明絕頂的人之間的攻防,正是本片的最大賣點。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論是文字或是電影,開頭的第一句話通常會是至關緊要的一個立場宣稱,片頭一開始男主角的自白中就說到:「有人說好運比好心重要,這真是至理名言。」如果我們把電影中一個個的暗示並列來做對比,那麼,伍迪艾倫似乎是一個以捉弄觀眾為樂的導演。但是若我們牢記的電影中的第一句話,而且不被後來劇情的雜音所困惑,那麼他便不是個愛捉弄觀眾,而是個喜好考驗觀眾記憶力的導演。「愛情決勝點」這部電影或許就是導演在解碼向度上不凡表現的一部作品。如果大眾電影好壞的評價尺度可以建立在:簡單、易懂,但又不失驚奇。那麼「愛情決勝點」中一個又一個預埋的伏筆,就像一次又一次走錯岔路,到電影結束後才告訴觀影者:此路不通。這個有趣的錯誤來自於,我們習慣順著心中的道德尺度去選擇方向,但誰告訴你做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了?

男主角克里斯一心嚮往能打入上流社會,他琢磨文學、繪畫、歌劇等古典品味,表現自己的儀態與語言的使用能力、讓他身處上流社會中不會顯得格格不入。但是他忽略了那個從下層階級家庭中成長的真實自我,這是他痛苦的根源,也是一種對自我的迫害。他努力也憑藉著運氣,順勢而為確實讓他順利踏上成功的捷徑,但那卻是把自己置入一個充滿異己的敵對社會。他無法欣賞,也不打從心底認同,所謂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與話語主題,只是表面地、空虛地、物質享受式地沉溺於財富所堆疊出來的舒適。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盲井」,把兩個字翻過來字面上白話地解釋就是,在井裏面是瞎了眼什麼也看不見的;就本片意涵上來說,它所要呈現的是「一種情境」下被遮蔽的道德價值。影片開始時描述工人們進入深離地面的礦井中工作,透著光的天空離他們越來越遠、也越來越小,狹長黑暗的壁邊延伸直到天邊那一點點光,暗示著人性的光輝在這深井下是遙不可及的希望。那麼,這部電影談的是哪一種「情境」呢?是邁向「自由」、「開放」的─扭曲人性的─資本主義社會。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像某天當你被人綁架,醒來後發現自己獨自一人被囚禁在一個房間內。
有人定時送三餐給你,日覆一日…就這樣過了十五年…



兩年前第一次看「原罪犯」這部電影,看完後的感想就是「荒誕」兩字。這兩天拿出來重看過一遍,發現能拿到坎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這部電影確實有一定的質感存在。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當然如果只能停留在娛樂性的層次,那就顯得可惜了。「盧安達飯店」確實是一部感動人心也深具教育意涵的電影。但是更好的理解也更深入的理解,或許我們可以透過我們所生活的台灣社會來做一些比較性的反思。﹝以下的對照並無任何政治偏好,不喜者請跳過下面三段。﹞



-----看台灣社會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記得法國社會學家Durkheim在他那本自殺論中曾經問過,為什麼新教徒的自殺率要比天主教徒來得高?電影一開始就努力自殺的弟弟韋伯使我想起這個問題。撇開Durkheim他研究自殺的學術立意與方法上的統計瑕疵,我們直接跳入他給出的答案:因為前者的「社會連帶」低於後者。「二手書之戀」這部電影,不但再一次證實這個答案似乎是有效的,同時它也以「有溫度的」方式,呈現了電影中三人的愛慾糾葛下的生命連帶。

「二手書之戀」,不僅只是直觀地在影片的背景中,陌生人之間的情愫在一間二手書店中被醞釀、成長、漸成為生命的茁壯、消逝的輪替。其實更核心的意義可以被擺放在「二手」的這個概念上去思考﹝雖然這已是電影的中文譯名﹞。「二手」意味著非全新、已被使用過、價值耗損的…等略帶有負面意涵的字眼。當這個「二手」的概念套用在一個女人﹝女主角﹞身上,特別是她帶著一個女兒在影片中不斷確立她的「二手」身分,似乎她也帶有著那麼一點是被打了折扣的角色。﹝在此請放下父權中心的性意涵去定位「她」的價值,而只選擇一般意義下的二手﹞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幽默詼諧的影音娛樂外,這部電影還帶來些什麼訊息呢?



商品交易是現代人生活中最息息相關的一環,槍砲彈藥也是其中的一種。也許你我都還以為這個商品離我們很遙遠,但電影開頭的宣告反駁了我們的「常識」,「每12個人就有1個人有槍…」,軍火之王尤瑞如是說。如此高的持有數據與我們錯誤認為的「遙遠」,其實說明了這是現代商品交易、生產、流通中的最祕而不宣的環節。要不了多遠的距離,警分局、派出所內都是這些槍械,它們是維護治安在手段上的必要之惡;另一方面,在遙遠的第三世界國家,它們也是成了政權爭奪的工具,一種純粹的惡…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有限的觀影記憶中,沒有哪一部電影會比「傲慢與偏見」來得更美。導演喬萊特﹝Joe Wright﹞在對美感的巧思琢磨上,確實有其獨特的深厚功力。在場景的選擇、空間、時間與人物的配置上,整部電影的畫面滿載著詩意。在田園空間的描繪,即便無法甩脫牲畜在影像上的必然參與,然而卻是另一種道地又細緻的刻畫。比起故事主題的深度與價值,如果原著小說是細膩而經典的,那麼僅能用兩個小時的有限聲音與影像表達的電影,喬萊特將電影本質上的劣勢之處,有效地轉化、發揮為另一種形式的出色作品。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傳或半自傳式電影,與一般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影片所要呈現的不是一種意念,而是一段生命史。沒有人的生命史可以被一套解釋簡單化,但在思考這部電影時,或許可以從幾種認知框架中去選擇,浮現它最鮮明的印象,作為一種咀嚼影片的策略,但並沒有呈現全貌的過分企圖。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雖然這句話算得上是不朽名言了。但是,是婚姻中的「什麼」造成了愛戀氣息的消散?這個意涵沒有直接被道破,因為這無法同這個句子一樣簡單、直接。在多元經驗的生活世界中,「出軌」這部電影則是帶領我們體驗感情生活中一次、一種細微的化學變化。在「婚姻」這個脈絡的觀照之下,它賦予了兩人關係的高度確定性,安穩但卻並隨著危機潛藏。渴望得到某個東西時,它才會變得有價值,才會令人努力去嘗試去拉近與其之距離。然而,當這個東西握在手上時,心態就替代成一種「檢視」情境,關注不再是擺放在「如何得到」、而是「它能給予我什麼」。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電影首先從一連串的疑問開始,但是大致上有個第一本源的疑惑:人的社會存有價值何在?在電影開始時可以看到主角迷失在他的生活之中,借助許多對人或對物的探問試圖來掌握行動的妥當性。例如對其他人的詢問,甚至更來肯定自己所見無誤,或者應該如何行動,更諷刺的是詢問非人之物(例如網路)。這些都呈現了主角是處在一個疑惑的生命狀態,以及對自己缺乏了自信的表現。而這就像傳統的宗教在啟蒙以後的對非理性除魅,在現代生活中重新復活。如同過往的宗教並沒有消失,而更有許多新興宗教出現,現代人面對的是生活中比過往更多的不確定。電影從以上的疑問開始,但是在神采公路這個探問生命意義的旅程中同時也展示了更多人生百態。



在主角接觸那些虛構、帶有神秘色彩的角色時,其中提示了我們多麼受到過往經驗的限制。我們總是對所見到事物不經反思的接受,又或者我們總把事物理解為我們所想像的那個樣子。更基進地說來,我們只能用我們既存的知識框架來認識事物,即使「真實」的樣子不是如此,但是我們只能透過我們所以為的樣子去認識事物。而這就好比瞎子摸象的寓言一樣,電影在這裡同樣提示了我們不要被過去的經驗所限制,而應該能時時反省事物的合理性。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賞「我的左派老師」這部電影前,或許正因為這個片名,讓我並沒有這部電影抱持很高的期待。我不知道一個高中老師的角色與生活,如何能展現出一種左派性格?我以為「左派」下在一部電影的標題上,無非是意圖譁眾取寵,對於正有著或曾經有過熱血青春的觀影大眾而言,「左派」確實深具吸引力,即使對此語似懂非懂,但它仍具有一股魔力,召喚我們身體內反叛血液的輕狂再現。


然而電影開始,左派老師的第一堂課,黑板上寫下「什麼是歷史?」時,這直接敲擊起我過往對Marx思想的共鳴。在Marx眾多的身分標籤〈社會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思想者…〉中,歷史學者同時也是其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他的思想論證〈而非後來眾多宣稱自身的馬克思主義者〉,資本論、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往往建立在對歷史的細微考究之上。左派老師的意圖進行的書寫工作,關於「改變」的理論—辯證法,也是Marx所發展的一套方法論〈即便非他所創〉。但是,在電影中如此的簡單連結,主角就足以稱為左派老師嗎?當然,我們得更細部的去推敲其中的文化脈絡。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影片開始時,字幕上出現第一個字是「完」,這意味著什麼?「完」,或許暗示著觀影者一種結束、既定,與不可逆的狀態,它宣告著這個故事已經結束。那麼,應該沒有未來與後續的「完」,之後影片所能表達的,便僅能是一種告終後的追憶吧?



羅比與西希莉亞這兩個彼此愛慕卻又不知如何越界的兩人,在彼此社經地位有不可忽略的差異,同時因為這個差異體現在兩家—主人與雇傭—的關係上,更造成了兩人進退互動上的等待、疑慮與不安。在言語、動作、暗示、勾引與挑逗的角力遊戲中,換來的只是暗自氣惱與相互構築起自衛的裝扮。然而這部電影並沒有讓兩人的戀情,同過往影片在家庭背景的鴻溝上,炒冷飯般地止步於此。相反地,本片卻讓拿出真性情傾訴彼此的兩人輕易地結合。在一封陰錯陽差錯交於西希莉亞的信上,促成了兩人的結合,卻也意外地註定畫下兩人戀情的句點。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是好人就是壞人,這麼簡單的二元對立,在告別天真的童年歲月時我們也逐漸放棄了這種邏輯。然而這部電影卻將善惡的二重性是人的兩面,這項思維推展到了尖銳又極致的...無奈。但是無奈中它也不忘來個在傷口上灑鹽的搞笑,碰觸(美國)社會中最不願被碰觸的種族敏感。




服務生的邏輯:黑人不會給小費,所以不用太去招呼。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