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含部份劇情,請斟酌閱讀》
今年金馬影展特別開設了「伊莎貝雨蓓」專區,對許多非影痴級的觀眾而言,這位影后應是相當陌生的。大多數的台灣觀眾看過她擔綱演出的電影,很可能也只有「鋼琴教師」﹝2001年﹞。因此,1977年這部「編織的女孩」對認識這位影后而言,更是顯得相當有意義。一方面,這是她首度在大螢幕上拿下最佳新人獎的影片,另一方面,回顧以少女之姿開啟影史上留名記錄的「伊莎貝雨蓓」,更是有一番新意。
目前分類:1971~1980 (8)
- Dec 25 Wed 2013 18:03
超完美心碎─「編織的女孩」
- Dec 25 Wed 2013 17:59
我的社會學啟蒙電影之三─「發條橘子」
1999年,我第一次看「發條橘子」這部電影,那時候還是個只看主流商業電影的大一學生,不知道這部電影是名導「庫柏力克」的作品,也不知道這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的。那時候只覺得怎麼電影也有這麼詭異,這麼另類的題材,也被它大膽的表現手法所驚嚇,不過十年後的今天再看一次,多少能體會其中的有趣與其中一點小小的哲學思辯。
故事的場景設定在未來,但是卻有著當時﹝1971年﹞以及現在,甚至是未來所共通的社會問題。電影的主人翁「亞歷克斯」是個正值叛逆的青少年,他與他的死黨們有著無窮盡的精力需要被消耗,於是他們晝伏夜出,好讓他們可以痛快地為所欲為。在那個還不知道何謂「建設」與成長的年齡,大肆破壞的互動方式,是他們與這個世界取得聯繫,獲得一種虛偽「成就感」的來源。以攻擊、控制與支配他人,在這些妄為的行動中他們彷彿取得了權力,而「亞歷克斯」不僅是死黨中的領導者,也是表現這些惡行的天才。
- Jul 16 Thu 2009 00:02
不自覺的自我背棄─「瑪麗布朗的婚姻」
走出傳統,不依附男人、為自己事業打拼的女人,似乎是「常識」之下的新時代女性,但是這種形象的女人是否足以稱為「女性主義的典範」?或許是另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但是,「瑪麗布朗」這個被「法斯賓達」塑造成女強人的角色,卻又弔詭地受到他無情的毀壞。直觀地看來,「法斯賓達」架構出一種強勢的女權,然而又將這個女權「架空」,在「瑪麗布朗」這個女人的身體裡面,僅有肉身卻缺乏靈魂,或說,是一個連當事人都無法掌握自我的幽魂。在「瑪麗布朗的婚姻」中,「法斯賓達」用一種空洞且片面的方式滿足了女性,但卻沒有將人性的需要也同時完滿。於是,「瑪麗布朗的婚姻」這部電影成為了對女人(woman)與人(man)之間斷裂的質疑。當放在一個時代劇變的歷史脈絡底下,是否也暗示著生存不等同於生命?活下來,不等於「活著」?
電影描述二次大戰之後,德國女性肩負著期待丈夫歸來的心理煎熬,同時又必須正視物質生活的匱乏。「瑪麗布朗」這個虛構角色的生活,卻是當時再普遍不過的德國女性的真實困境。「瑪麗布朗」在突破困境與挑戰男性的生命歷程中,她是成功的;然而與這些「成功」攜手並進的,卻是她逐漸忘卻作為女人的真性情。「法斯賓達」在這裡所要懷疑的,是戰爭之後緊接面臨的人性戰爭,戰爭結束後所到來的,真的就是天下太平的和樂情境嗎?不同於電影中的另一對愛侶,雖然盼到從戰場歸來的婚姻,卻同樣也面臨了無聊、煩悶與相看兩厭的婚姻生活,乍看之下「瑪麗布朗」似乎活得多采多姿,然而「瑪麗布朗」最終的結局卻反駁了原以為的「慶幸」。
- Jan 13 Tue 2009 00:06
「癲狂」的再現與再思考─「飛躍杜鵑窩」
「醫療」這個字眼,指的是以「醫學」,一種科學化的方式來進行治療,將所謂的殘缺、損害,或說「故障」等問題排除、改善,讓患者得以從新步上「常軌」的生活方式。然而「科學化」這個詞語,本身即包含了排除人性與情感的面向,以實事求是的計算操作手段來運作。但是,醫學科學所使用的對象為「人」,在理論的層面上,兩者在相互關係上即存在著衝突的本質,而這個衝突的極大化更是反映在精神醫學的面向上。因為,精神醫學在某些診斷上的,比起某些疾病症狀更非「生物性的殘缺」,不必然是器官上的「問題」,有時是純粹地關於人的「意識」而已。
醫療化的現象確實已經無所不包地蔓延在我們的生活與教育之中,這也註定了對醫學、醫療的反思,是現代或後現代社會的主要課題之一。比較起誤診、醫療疏失等爭議,在事後醫療訴訟在法律程序上的究責,精神疾病的治療這一塊區域,相較之下則是更大的「黑箱」,更隱密也更難以用「證據」來提出檢討。由傑克尼克遜所擔綱主演的「飛躍杜鵑窩」,不但被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為影史上百大佳片第二十名,同時也是帶領觀眾對這個神祕的精神醫療領域進行一次窺探的大好機會。就歷史的時序角度來看,這個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問題,「飛躍杜鵑窩」卻能在三十多年前即在大螢幕上將這些問題「具象化」,給予觀眾無比的震撼,由感受性出發,擴展觀影後更大的反思空間,我想這是更前衛也更難能可貴的地方。
- Dec 27 Sat 2008 18:09
旅行?移動?─「天堂之日」
- Dec 09 Tue 2008 01:23
在自私人性上的輕巧舞步─「曼哈頓」
- Oct 27 Mon 2008 01:26
你追我跑的畸戀舞曲─「巴黎最後探戈」
觀賞一部電影後,如果讓我感覺有一種不空虛的飽足感,那麼我就不會太去雕琢它的合理與否。帶有點荒謬但是又絕妙,視覺、聽覺與劇情發展的搭配,拼湊出來的FEEL就是能讓你覺得這是部好電影。1972年的「巴黎最後探戈」這部電影我就會用這樣的框架來形容它!
說到馬龍白蘭度,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電影「教父」吧!這位老牌性格男星,應該是我知道的演員中,年代最久遠、但又是我最喜歡的一位演員。雖然他也曾因為他而讓我踩到兩部地雷電影,分別是1952年的「慾望街車」和1979年的「現代啟示錄」。前者雖然也是影史上赫赫有名的經典電影,不過我完全不能理解它好看的點在哪…﹝評斷電影果然還是很主觀的一件事﹞。不過有了「慾望街車」的對照後,我只能說,馬龍白蘭度真的是一個越老越有型的性格男,不像以前只是個普通肌肉猛男。以下我就嘗試對「巴黎最後探戈」的劇情進行一些文字理解,若還沒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也許可以考慮先在這一段就此打住吧!
- Sep 15 Mon 2008 23:46
尋找一個允許做愛的空間─「我愛已不愛你」﹝光點Body Song影展﹞

音樂也是電影的一部分,而有好音樂加持的電影就很自然地成為了一部好電影!「我愛已不愛你」,就在鄉村音樂的律動,搭配遼闊蒼涼的天空影像,成為了一部很舒服的電影,不過這也只是電影其中的一部分構成。如果說,我們在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癡肥骯髒的中年肥胖男子﹝而且一直放屁﹞、濃妝豔抹又臃腫的老態女體裸露、暴力揮舞下血紅體液透出、伴隨痛苦喊叫聲的「變態」肛交…似乎又很難承認這是一個怡然舒適的觀影經驗。導演對「純粹」男體、女體各自的老醜、作噁的兩面展現,似乎表現了對生物的純粹性向與優位體態的根本懷疑,而這正是這部電影向觀眾展演的弔詭聲響,就像片名「我愛已不愛你」一樣地令人起疑。
由於對性學與酷兒知識上的完全空白,我似乎很難對其中的男男戀、男女戀以及曖昧不明的同志與異性兩面愛戀氣息的主題中,提出任何切入與衍生的觀影理解。不過我對這部電影最鮮明的印象─到處找地方做愛,此一拉動影片發展的軸線中,倒是會想提出導演Serge Gainsbourg對於挑逗性別議題與變態愛界定的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