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白色緞帶」講述一個發生在德國北部小村莊裡的詭異事件,藉由一位老人﹝當年來到這村莊教書的教師﹞憑藉著回憶娓娓道來,黑白畫面的影像彷彿是他那退了色的記憶,同時也增加了故事的歷史感。他告知觀眾們,他將要講述與拼湊的這個故事並不完全只是他的記憶,有些內容他也是「道聽塗說」來的,這增加了這個事件曾經存在的真實性,因為這是他與他人所共享的一個集體記憶。有趣的是,老人認為這些拼湊起來的事件,或許「可以解釋一些發生在這個國家裡的事」… 

白色緞帶   

為什麼村莊裡接二連三的詭異事件,能夠用來解釋發生在這個國家的情況?這些事件的內容是什麼?而這些內容又能夠推論出什麼?導演「麥可漢內克」在這部電影中展現了高超的說書技巧,將一件件詭異的事故,在不可知與可知的兩者中,以時序不同來交錯呈現,同時透過講述者的口白適時穿插,懸而未解的故事則慢慢累積加深,在最後電影的結局中全盤托出。

第一個事件,是村裡醫生的家門前被綁上細線,讓醫生騎馬返家時從馬上跌落重傷開始。沒有目擊者、沒有動機,而那條細線在事發的隔天後又憑空消失。在這個開端,以及後續一連串不自然的事故中,觀眾唯一能夠確認的只有,這些事件的發生是出於某種報復、懲罰,然而原因不明… 

佃農妻子在男爵的莊園中工作喪命、男爵的田地被破壞、男爵兒子兩度的受到施暴、穀倉被燒毀、佃農上吊自殺、村裡寡婦的弱智兒子受到施暴等等…。接踵而來的報復行動,以及意外事故的發生,讓猜忌與妒恨的不安情緒在整個村莊中蔓延開來。 

我們可以看到在電影中三五成群的少年們,他們在家庭教育、宗教信仰,以及莊園經濟中,不是受到極為高壓的統治控制,就是身處在一個不平等的剝削環境中。他們受到父母師長的要求,必須有禮守序,成為自我節制的主體,然而這些成年人們,卻也受到男爵在經濟上的控制,必須在許諾之地從事男爵所答應的工作,或是為其效勞才能改善家中的環境。

來自於成年人的禮教控制,不斷教導他們要誠實,卻與村莊內充斥著的謊言、不平等、沒有正義、外遇、亂倫等暗地勾當自相違背。在這種言行不一的矛盾中,性格的成長同時也伴隨著扭曲,而集體行動的少年們,也就起而反抗了這個社會的不忠與虛諉。然而他們沒有值得學習的對象,集體行動的勇氣卻不當地轉化為報復,僅淪為情緒宣洩的出口。通過「制裁」這些弱勢者的行動﹝對象可能是成年人的幼齡孩子、智障孩子,或是落單的成年人﹞,他們期待能讓成年人知所警惕。然而良性的循環沒有發生,反饋在成年人身上的只有兩種態度,一是護短不願面對自己的孩子會犯下如此可怕的罪行,二是離開,如同男爵夫人所說的:「我不想讓孩子們在這種充斥著怨恨與妒忌,冷漠與殘忍的環境中成長,…我厭倦了遭受迫害、威脅與神經質的報復。」於是對這些少年而言,使用集體的力量來報復、制裁弱勢者,是有效的心理平衡但卻無須過問正義與否,因為在那些成年人的「榜樣」中,價值尺度不是遭到扭曲,就是在根本上是空洞無存的。 

導演「麥可漢內克」在這部電影的一開始就告訴了觀眾,這些事件的經過或許可以解釋一些「發生在這個國家﹝德國﹞的事」。而這麼多懸而未解的詭異事件看似沒有結果,但電影結尾的年代停留在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1913年﹞,其實暗示著這些十三、四歲左右的德國少年們,在經歷了26年的成長後,他們來到了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成為了納粹的中堅份子,對掌握德國大部分經濟財富的猶太人展開了報復。 

透過他們集體的力量,開始圍剿屠殺相對少數弱勢的猶太人。電影中牧師繫在少年手臂上的「白色緞帶」,標示著罪行與應該受到的懲戒與觀注。這些德國少年們在倫理失常的環境下「被迫」成為自我節制的主體,於是當他們在成為納粹的中堅份子後,傳承著這一份年少時的記憶與技術,他們也沒忘記為在成年後找尋著那些應該被約制、矯正,甚至消滅的客體。於是他們在猶太人的手臂上掛起了星型的臂章,替他們標示出罪人的形象,以及那有待「處理」的虛構罪行。 

這麼一部看似略帶奇幻,卻又不可思議的作品。導演「麥可漢內克」僅僅是透過德國北部一個小村落的虛構故事,幾位有權者的角色與少年間互動下的所言所行,卻極有力量地隱喻並解釋著大歷史的人性罪行與悲哀,「白色緞帶」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絕對是實至名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