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混為一談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翻拍一部電影通常至少代表了兩種意義,一是承認它的經典地位,二是向原作的導演致敬。就這樣的角度來看,「麥可漢內克」翻拍自己十年前的成名代表作「大快人心」就變成了一個非常詭異的情況─把自己的作品當作經典?致敬則變成了為自己的表現而喝采?



我是先看過2007年的「大劊人心」之後,再找出1998年的「大快人心」來看。電影剛開始看就讓我有個會心一笑:哈,搞什麼鬼?佈景、配樂、對話、人物動作、畫面定位等等,幾乎是完全複製,除了那隻中產階級家庭的狗換了品種外,連狗在電影中的行動,在兩部作品中也一樣。不知道這種情況該說是「麥可漢內克」厲害,還是他在抹殺自己的原創力?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連看了「麥可漢內克」這位大導的兩部作品:「隱藏攝影機」﹝2005─茱麗葉畢諾許﹞與「大劊人心」﹝2007─娜歐蜜華茲﹞,讓我不得不推薦一下這位坎城影展大導,實在是個令人驚喜的異類怪才!


《電影海報:大劊人心》

老實說,就我所看過的這兩部作品而言,我是有看而沒有全懂,但卻在觀影後仍有一番似懂非懂的滿足感。沒有針對其中一部電影寫專文,就怕自曝其短,或是誤導了觀眾影片中的重要意涵。在缺乏相關的歷史與文化背景知識下,要適切地評論這兩部作品是困難且危險的,但是這個聽來嚴肅的說法,並不代表這兩部電影難以親近。相反地,在「麥可漢內克」的指揮下,畫面不只的吸睛度高,故事的懸疑性走向也令人在觀影中跟著步步期待!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把1957年美國版和2007年俄國版的「12怒漢」拿來比較一下的話,會發現其中存在很有趣的文化與歷史意涵。相對於俄國版的「12怒漢」,導演「尼基塔米亥可夫」在翻拍一個「經典」的考量之下,他必定得背負著得拍出一些「新意」的壓力,於是這12位陪審團員的討論過程,理所當然地得與美國版的有所區隔,但是,這只是一些細節上的區隔,還不足以證明導演的個人能力,也無法證明他「翻拍」經典的正當性。


《1957年美國版「12怒漢」海報-柏林影展金熊獎》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以張藝謀在電影史上的得獎紀錄來看,中國導演的首席是他無庸置疑的美名,台灣的觀眾朋友要接觸到他的作品也是相當容易的事。我看過這位中國大導演的六部作品,從1986年「紅高粱」﹝柏林影展金熊獎﹞、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威尼斯影展銀獅獎﹞、1994年「活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2002年「英雄」、2003年「十面埋伏」,到最近2006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一路這樣看下來,不知道會不會很多人對他近年的作品有個共識─失望?【註:1999年「一個都不能少」獲威尼斯金獅獎、2000年「我的父親母親」獲柏林影展銀熊獎】



或許這個感覺,某個角度而言是不公道的,因為他的晚近考量,無非就是商業製作、觀眾導向的;就這個立場而言,他絕對是成功的,看過他2000年以後作品的觀眾人數,是先前作品所所不曾達成的廣度。然而稍一比較觀影後的感受,很容易就會發現,空虛感與製作成本恰巧是成正比的攜手並進。會不會想再看一次?這個慾望的有無,成了他早晚期作品中再明顯不過的一個分水嶺。觀影後想把那些影像敘事重新塞回腦海中咀嚼的慾望很低,也沒有什麼餘韻在心理迴響著。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後一周!情慾、生命的攻略蛻變,你還要繼續錯過嗎?


電影劇照《莫妮卡》

「柏格曼影展」上映至今,已經創下國民戲院策展以來,最熱烈的迴響聲勢,《第七封印》、《芬妮與亞歷山大》、《野草莓》、《哭泣與耳語》…由於播映次數受限,早已被眼尖的熱情影癡搶購一空!還沒參與的影迷們,你們還要繼續觀望嗎?領略大師魅力的影痴們,看到柏格曼精采多變的愛慾題材,還不想將它們一網打盡,成為一次最挑逗擺盪的觀影之旅嗎?放棄入戲於每一種角色情境的這次機會,就是錯過用不同角度來體驗生命的遺憾!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達斯汀霍夫曼與湯姆漢克,這兩人應該是好萊塢近代影史上最出色的兩個「智障」影帝吧!1988年的「雨人」與1994年的「阿甘正傳」兩部電影,分別以精神障礙者作為主角,以逗趣、溫馨但又不刻意平反任何對精神障礙者的污名化,但卻暫時地消除了觀影大眾對精神障礙者的負面認知及戒慎焦慮。當然,我們很難說這份感動是恆長的,尤其電影一方面僅是做一次兩個小時長度的「邊緣發聲」,但另一方面卻也以消費精神障礙者來作為娛樂賣點,我們很難衡量這種社會教育的機緣導出的將是正面或負面的結果。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身體,只是一個概念?還是一個值得思辯的物質存在?畢竟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或說物質世界的形形色色,都是由我們的身體,做為改造與實踐這個世界的起始點。而關於身體的理解,我們不得不由一個相當互斥且對立的話語來返向介入。靈魂與身體?這個直視下似乎負載著相當豐富的宗教意涵的話語,事實上長存於西方古典哲學中爭辯。如今,我們使其到來,在國民戲院中以另一種姿態復活。

電影劇照【怪胎】

人,究竟是以意志指揮個人行動的主體?還是僅對外界刺激做出機械式反應的客體?身體快感的追求,如何以靈魂相制衡做有限度的調配?數千年來未止息與被抹滅的思辯,這個事實為其存在的價值提供了絕佳的証明。但是,往往因為過於艱澀的文字表述與迂迴的論證模式,失去了應有的吸引力與被大眾忽視。在價值與迴響兩者的落差之間,國民戲院找的一個新的介入空間、一個新的契機、一個可能深化知性的施力點。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