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混為一談 (7)
- Aug 14 Fri 2009 22:18
經典重拍的自我挑戰─Funny Games
- Jul 10 Fri 2009 00:03
非影評,純推薦─「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
接連看了「麥可漢內克」這位大導的兩部作品:「隱藏攝影機」﹝2005─茱麗葉畢諾許﹞與「大劊人心」﹝2007─娜歐蜜華茲﹞,讓我不得不推薦一下這位坎城影展大導,實在是個令人驚喜的異類怪才!
《電影海報:大劊人心》
老實說,就我所看過的這兩部作品而言,我是有看而沒有全懂,但卻在觀影後仍有一番似懂非懂的滿足感。沒有針對其中一部電影寫專文,就怕自曝其短,或是誤導了觀眾影片中的重要意涵。在缺乏相關的歷史與文化背景知識下,要適切地評論這兩部作品是困難且危險的,但是這個聽來嚴肅的說法,並不代表這兩部電影難以親近。相反地,在「麥可漢內克」的指揮下,畫面不只的吸睛度高,故事的懸疑性走向也令人在觀影中跟著步步期待!
- Mar 04 Wed 2009 00:04
經典重拍的經典範本─1957年美版、2007俄版「12怒漢」
- Jan 02 Fri 2009 15:09
功成名就的阻礙─我所看見的張藝謀
若以張藝謀在電影史上的得獎紀錄來看,中國導演的首席是他無庸置疑的美名,台灣的觀眾朋友要接觸到他的作品也是相當容易的事。我看過這位中國大導演的六部作品,從1986年「紅高粱」﹝柏林影展金熊獎﹞、1991年「大紅燈籠高高掛」﹝威尼斯影展銀獅獎﹞、1994年「活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2002年「英雄」、2003年「十面埋伏」,到最近2006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一路這樣看下來,不知道會不會很多人對他近年的作品有個共識─失望?【註:1999年「一個都不能少」獲威尼斯金獅獎、2000年「我的父親母親」獲柏林影展銀熊獎】
或許這個感覺,某個角度而言是不公道的,因為他的晚近考量,無非就是商業製作、觀眾導向的;就這個立場而言,他絕對是成功的,看過他2000年以後作品的觀眾人數,是先前作品所所不曾達成的廣度。然而稍一比較觀影後的感受,很容易就會發現,空虛感與製作成本恰巧是成正比的攜手並進。會不會想再看一次?這個慾望的有無,成了他早晚期作品中再明顯不過的一個分水嶺。觀影後想把那些影像敘事重新塞回腦海中咀嚼的慾望很低,也沒有什麼餘韻在心理迴響著。
- Dec 04 Thu 2008 15:23
情慾、生命的認知蛻變─「柏格曼影展」
- Sep 22 Mon 2008 20:58
「雨人」、「賭神」與「阿甘正傳」─精神障礙者的影像成就
- Aug 20 Wed 2008 02:00
光點獨家上映「BODY─SONG」影展
身體,只是一個概念?還是一個值得思辯的物質存在?畢竟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或說物質世界的形形色色,都是由我們的身體,做為改造與實踐這個世界的起始點。而關於身體的理解,我們不得不由一個相當互斥且對立的話語來返向介入。靈魂與身體?這個直視下似乎負載著相當豐富的宗教意涵的話語,事實上長存於西方古典哲學中爭辯。如今,我們使其到來,在國民戲院中以另一種姿態復活。
電影劇照【怪胎】
人,究竟是以意志指揮個人行動的主體?還是僅對外界刺激做出機械式反應的客體?身體快感的追求,如何以靈魂相制衡做有限度的調配?數千年來未止息與被抹滅的思辯,這個事實為其存在的價值提供了絕佳的証明。但是,往往因為過於艱澀的文字表述與迂迴的論證模式,失去了應有的吸引力與被大眾忽視。在價值與迴響兩者的落差之間,國民戲院找的一個新的介入空間、一個新的契機、一個可能深化知性的施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