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第一次看「發條橘子」這部電影,那時候還是個只看主流商業電影的大一學生,不知道這部電影是名導「庫柏力克」的作品,也不知道這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的。那時候只覺得怎麼電影也有這麼詭異,這麼另類的題材,也被它大膽的表現手法所驚嚇,不過十年後的今天再看一次,多少能體會其中的有趣與其中一點小小的哲學思辯。

發條橘子  

故事的場景設定在未來,但是卻有著當時﹝1971年﹞以及現在,甚至是未來所共通的社會問題。電影的主人翁「亞歷克斯」是個正值叛逆的青少年,他與他的死黨們有著無窮盡的精力需要被消耗,於是他們晝伏夜出,好讓他們可以痛快地為所欲為。在那個還不知道何謂「建設」與成長的年齡,大肆破壞的互動方式,是他們與這個世界取得聯繫,獲得一種虛偽「成就感」的來源。以攻擊、控制與支配他人,在這些妄為的行動中他們彷彿取得了權力,而「亞歷克斯」不僅是死黨中的領導者,也是表現這些惡行的天才。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讓我來挑選出關於越戰的三部曲,那麼「前進高棉」絕對會是理想的首部曲,而二部曲、三部曲則還是個未知數。畢竟,越戰對美國的影響之深刻,以反映在電影工業上對此累積了大量的作品,沒有看個八成實在很難有個定論。對我而言,一部好的越戰電影,不是瘋狂的殺戮與震撼的戰爭場面,而是如何透過這些影像做為媒介,引領觀眾見到越戰對於生活於其中的人們與社會,引起了什麼樣的化學變化及不安騷動。



導演「奧利佛史東」本身就拍出過越戰的三部曲,「前進高棉」、「七月四日誕生」、「天與地」。首部曲「前進高棉」是關於越戰中的人性如何殺戮中產生疏離與異化,二部曲「七月四日誕生」則是關於退伍軍人返鄉後,如何與祖國、鄰人、甚至是家人間的無法相容…「七月四日誕生」非常地真實、細緻、更貼近生活,也具備了對越戰問題的深度與廣度,但是以藍波作為鮮明偶像的「第一滴血」,「席維斯史特龍」在「第一滴血」最後三分鐘極具爆發力的情感演出,也確實讓我深刻感受到,越戰的結束並不代表傷痛也同時被結束。這些電影作品都滿足了我對「好的越戰電影」的期待,在影像之外有著更多的社會敏感被提出。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孩子」這部電影是「達頓兄弟」二度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影片的作品,人物的使用相當簡約、劇情卻能令觀眾不時感到緊張、好奇,雖然這應該是我第一次看這對兄弟檔大導的作品,但卻馬上對這種電影風格所吸引,畢竟如此簡單的敘事,卻能不減它的魅力,我想這才是名為大導的難得之處。



「孩子」這個概念至少有兩個層面的指涉,一是外貌的、形體的描繪,二則是思想行為上的不符社會規範與期待,容易衝撞體制的。電影的主角「布魯諾」是位剛當了爸爸的少年,不論以少年或是「父親」這個角色來看,電影片名的「孩子」自然是取用後者的概念來表示「布魯諾」有些「問題」。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朴贊郁」導演的復仇三部曲,在還沒看過第一部「復仇」﹝2002年﹞的情況下,要談論最終一部「親切的金子小姐」﹝2005年﹞多少顯得有些不夠全面。不過至少就「原罪犯」﹝2003年﹞及「親切的金子小姐」﹝另譯:選擇、死亡選擇、選擇之親切金子﹞兩部來看,主題各自獨立,而且也都值得專文推薦一番。



「朴贊郁」有非常個人的、獨特的導演風格,電影配樂不但選擇的悠然又呼應,視覺上的鮮明效果更是頗富趣味。一部陰暗、壓抑,而且潛伏著猛烈情感的故事,適合用什麼色彩來表現?「朴贊郁」習慣性地選擇了較深但卻不失吸引力的色彩,暗紅色、暗綠色、暗黃色…等等,這樣的色彩組合在視覺上是相當的搶眼,而這樣的運用卻也非常適合用來表現「復仇」這樣的主題。「暗」符合著故事陰鬱的特質,然而吸睛的色彩卻又包容著相當旺盛、等待破繭而出的生命力─那種對復仇的執著慾望。從「原罪犯」到「親切的金子小姐」,「朴贊郁」總是給予觀眾在視覺與聽覺上的雙重享受,畢竟這是拉抬觀影情緒時,兩個必不可少的關鍵元素。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把東西德的分裂放進電影中當作未痊癒的傷口,有兩部電影讓我印象深刻,分別是「搖滾芭比」與「再見列寧」。有趣的是,兩部電影都不以嚴肅與正視的態度去面對這個歷史問題,但卻都能讓觀眾感受到政治上的分裂,是造成人民生命痛楚的決定因之一。「搖滾芭比」描寫的是從鐵幕東德「出走」,到美國擁抱資本主義的變性人,在「性別政治」與跨越左派、右派的衝擊下,呈現出一種雙重的生命苦難;而「再見列寧」並未觸碰「性別政治」的議題,但故事的主角卻恰巧站立在「搖滾芭比」的對面邊─選擇「留下」的人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再見列寧」的故事背景設定在80年代末,東西德統一的氛圍逐漸浮上檯面,乃至於在制度上的確立,以及最終的統一。男主角「亞利」作為年輕世代的東德一員,欣然擁抱於資本主義的到來,然而他的母親,一位社會主義的堅定擁護者,當然無法接受東德的資本主義化。在統一前夕,「亞利」的媽媽因心臟病陷入昏迷,在八個月後甦醒,醫生交代不能讓她再受到刺激的情況下,「亞利」只得從事一場「家庭內」的社會主義武裝。用盡一切努力找尋社會主義的影子與遺跡,帶回家來裝扮母親目光所能接觸到的一切,到後來「亞利」若找不到這些絕版品,為了媽媽的病情甚至為她「生產、製造」社會主義的存在。電影的笑點既在於一個年輕人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奮力「逆流」,將社會主義的美好送到母親的面前,然而電影感動人心的地方,也在於兒子為母親無盡的愛與回報。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把「麥可漢內克」的作品大概看過個八成﹝1989-第七大陸、1992-班尼的錄影帶、1994-或然率71、1997-大快人心、1997-城堡、2001-鋼琴教師、2005-隱藏攝影機、2007-大劊人心﹞之後,我不禁置疑─他算不是算是一個極左派的電影導演呢?綜觀上述作品除「城堡」翻拍自卡夫卡的文學作品外﹝感覺意義曖昧不明…﹞,其它每部作品都明顯地表達了對這個社會,或者說是「體制」的不滿。



電影中的主角與劇情,都是在悲劇中搖晃擺渡的中產階級。「麥可漢內克」似乎尤其無法忍受,檯面上的和樂融融這件事,於是他將存在於這個體制中,那些無法滿足的欲求,以一種極其殘暴的手段,要求觀眾重新檢視這些「中產階級」。以當今的社會現況而論,這些中產階級的形象即使尚未能與大部分的觀眾等同起來,但至少一定存在許多重疊的影子。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翻拍一部電影通常至少代表了兩種意義,一是承認它的經典地位,二是向原作的導演致敬。就這樣的角度來看,「麥可漢內克」翻拍自己十年前的成名代表作「大快人心」就變成了一個非常詭異的情況─把自己的作品當作經典?致敬則變成了為自己的表現而喝采?



我是先看過2007年的「大劊人心」之後,再找出1998年的「大快人心」來看。電影剛開始看就讓我有個會心一笑:哈,搞什麼鬼?佈景、配樂、對話、人物動作、畫面定位等等,幾乎是完全複製,除了那隻中產階級家庭的狗換了品種外,連狗在電影中的行動,在兩部作品中也一樣。不知道這種情況該說是「麥可漢內克」厲害,還是他在抹殺自己的原創力?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1989年的「第七大陸」之後,「麥可漢內克」在1992年「班尼的錄影帶」中,再次對中產階級的生存心態開砲,又或者,這是他對中產階級投入一種另類關愛的注視眼神。電影描述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父母各自為自己的事業而忙碌,因而對家中的小兒子「班尼」疏於照料,錄影帶與攝影機於是成為「班尼」的興趣,以及他與這個世界溝通、互動的唯一媒介。



在「班尼」的房間中,始終遮閉著黑色的擋光布簾與滿櫃的錄影帶,窗外路邊的街景則是透過他的錄影機來觀看。固定不變的街景也許對他而言顯得太過無味,於是他將如此平凡不過的視野,透過攝影機在電視上播放,讓它變得不同於生活那樣「真實」;而父母鮮少的關懷與交談,也可能是促使他用影像將自己與社會加深距離的另一種自在感受。但是,平淡無慮的生活,使得一個青少年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同時也充滿著各種試驗的可能性。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帝國毀滅」這部由德國人所拍攝的二次世界大戰電影,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對於自己國家的歷史反省,不同於大量關於「屠殺猶太人」的電影與紀錄片,「帝國毀滅」走向另一條路線,一個帝國殘弱的哀歌。影片一開始的年代,便設定在德國戰敗投降的兩年前,而大部分的時間則更多落在戰敗前夕。影片中的德國與「希特勒」,沒有群眾喝采、沒有意氣風發,流露出地僅是在狹暗的角落進行軟弱無力的抵抗,似乎在暗示著主戰者自作自受的難堪。



藉由訪談「希特勒」的秘書與其他相關的人士﹝在電影中並無出現﹞,藉以拼湊、還原當時德國戰敗的最後慘況,以及「希特勒」這號傳奇人物的特質。如果對「希特勒」這號人物感到好奇,那麼「帝國毀滅」這部電影應該是非常不錯的選擇,200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入圍,表示了這部電影與大眾之間是可以親近的。雖然「帝國毀滅」不太像劇情片或紀錄片,然而卻讓我感覺兩者皆備,有著記錄片的真實,又有著劇情片中的情節起伏。電影中的「希特勒」在面對非軍人的部屬與親友時,總顯得親切、和善,誠懇而有禮,與獨攬軍政大權的領導人身分有著很大的落差。如果要解謎這號人物,那麼該是他的正面特質,就不該因頭號戰犯的身分而將其抹滅。我因此非常喜歡導演呈現「希特勒」性格的方式與故事走向,尤其是隨著戰敗事實到來的時刻,作為最高領導人的「希特勒」逐漸變得瘋狂與癡愚。他不是惡魔,而是人,一個同樣有情緒、有病痛與肩負著壓力與困擾的人。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導演「北野武」繼去年﹝2008﹞年初推出令我非常傻眼的「導演萬歲」後﹝我想「導」片大概只有拍過六、七部以上電影的導演或是立志當導演的人才比較可能去體會吧…﹞,今年他又帶來了新的作品「阿基里斯與龜」,不過這一次可跟去年不一樣!「阿基里斯與龜」既能令觀眾拍手大笑,也可以使人流淚感傷,與大眾親近的程度不但遠遠勝過去年的「導演萬歲」,而且隱藏的意涵與商業的娛樂,兩種元素更是都包融在這部電影中,值得推薦!



電影描述一名愛畫畫的小少爺「真知壽」,由於獲得來家中作客的名畫家稱讚,於是終其一生都以「藝術家」為其志業。然而作為一名有錢人家的純真孩子,當然無法識破那「稱讚」背後不過只是浮誇,以及拐騙「真知壽」的父親掏出大把銀子購買更多不值畫作的企圖。公司破產、家破人亡的不幸接踵到來,「真知壽」面臨了孩童時的寄養與棄養、少年時的半工半讀,理應在現實中快速成長的「真知壽」,卻選擇了繼續沉溺在人生中唯一被稱讚過﹝其實也只是兒時,而且還是個謊言﹞的作畫,以朝向畫家之路做為生命的目標。在往後數十年「真知壽」畫家生涯的屢戰屢敗,但卻從未動搖過的信心,甚至到後來為了繪畫、為了創造理想作品,種種令人不悅的行為,其實都說明了終其一生「真知壽」都只是活在那個美麗的謊言之中。那些令人不快的行徑,我倒不認為「真知壽」陷入了一種「藝術家的典型瘋狂」,我反而以為那是一份純真,就像當年孩童時期的那個「真知壽」。他的心智並沒有隨同那個家庭劇變成長,反而是與那件悲劇一同結束,就此打住停留在那個時刻了。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