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名是流浪罪?刻在阿靈頓公墓當他的墓碑很好吧! 
---這是贏得國會勳章的藍波 從敵後無數任務中生還   在美國因流浪而被殺死



我最討厭看動作片了,但「第一滴血」這部電影對我來說絕對是一部好看到不行的另類動作電影!它的內容與反思性企圖,絕非一般動作片可以與之相比擬的!即使它在「動作」部分的拍攝手法也是相當不錯地兼備了娛樂性,但與其停留在觀賞動作畫面的刺激感層次中,不如體驗與感受藍波在這95分鐘的「待遇」在精神上能更為深刻。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猜火車」這部1996年英國最賣座的冠軍電影,為什麼在台灣所引起的迴響相對沒有那麼出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地閱聽人在視野上的歧異性來加以理解。人們一切的理解都是由「前見」開始的,而「前見」又是由主體的「此在」存有在生命過程中所形構。因此,當我們去對「猜火車」這部電影的內容下去討論時可以發現,貫穿在這部電影的幾個內容主軸並不是台灣的閱聽人所熟悉的,例如:「足球」、「毒品」、「007電影」(英國情報員)、「性」與「音樂」(甚至包括beatles的專輯封面挪移成電影畫面)等等。例如,「足球」,在殖民效應下我們熟悉的運動是籃球、棒球,電影裡面對足球的討論與比喻,相對來說勾引不起我們的感受性,多數台灣的閱聽人對這些內容也同樣提不起興趣。因此我們的「前見」確實是歷史的構成,就如同我們在啟蒙的傳統之下對理性的信任,使我們搖身一變成為啟蒙之子。就在這樣的歷史有限性下構成之「視域」,台灣的閱聽人無法與此電影文本產生「視域融合」。

而就音樂來探討,可以區隔出兩層意義,儘管這兩層意義同樣扣連著感受性。第一個層次在於電影中的配樂所使用的語言是「英文」。在沒有語言隔閡的問題下,英國民眾對於背景音樂與電影意向的扣連與感受度都會大大增加。這就是在「真理與方法」中譯者序言中所引Gadamer的話:「但這種世界的存在卻是通過語言被把握的。」;第二個層次則是電影配樂都是英國民眾所熟悉的經典歌手或團體,例如IGGY POP、Lou Reed、Blur等等。同時,隨著這些被英國民眾所認識的對象,電影中的討論更激起了閱聽人的感受或著是對這部電影的討論也更加深刻了。例如電影中的對話: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許是因為這週充滿太多英國的浪漫想像吧~
難得在畢業之後    還能靠近放空現實、滿載著意識上的自由狂奔與緬懷
雖然工作還是日覆一日
但是2008.08.04 Travis就要來台開唱了!!
就在明天 是我第二次擁抱我所以為最正統的英國"新"搖滾。
第一次是2003初 Suede來台演唱會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