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誰殺了影片開始時的那位小女孩?」




是留下皮箱的殺手?勞勃狄尼洛所扮演的那位黑幫老大?還是美國政府?或許前兩個答案差別不大,但看起來肯定比最後一個答案來的正確。那麼讓我們跳脫影片時空換個現實情境來思考。現在的台灣有禁酒令嗎?沒有。所以台灣沒有黑道是因為私賣酒品而獲取暴利。沒有可觀的暴利相互競奪、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撐起橫行的可能,自然沒有為了賣酒而提著皮箱當炸彈去炸掉一間店的社會新聞了。所以,當時實行禁酒令的美國政府其實才是那個殺小女孩的兇手。



當然,這樣的思維邏輯或許聽來有點怪誕,那麼我們再把問題說具體點,然後再回來用本片視野來觀看。首先,包含酒精飲料在內的任何一種精神刺激物質〈煙、咖啡、檳榔、安眠藥、安非他命、大麻、海洛因……〉我們都可以看到在不同國家對於不同精神刺激物質有不同的管制策略。因此,我們可以選擇「禁」或者是「不禁」,不過兩者同樣都包含了潛在的社會風險。「禁」的壞處就是,精神刺激物質在商品化目標上發生限制,不可市場交易的特性生產出非法的暴利脈絡,黑幫的「營運」活動就此找到了立足之地。這樣聽來,好像「不禁」比較理想?這也錯了,若搬出每年因酒駕致人於死的案件數出來,我們或許要問為什麼政府還不「禁」酒?



一種商品,可以有兩種治理策略。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劇中那位鐵面無私先生是怎麼想的。凱文科斯納所不願見的,是黑幫橫行傷及無辜,搭配上那「鐵面無私」的執法者角色,他只有一種選擇,實踐國家法律。但當記者問禁酒令解除後他想做什麼,凱文科斯納就必須說:「我想喝一杯。」相當諷刺、相當弔詭不是嗎?然而在兼顧影片的娛樂,或直說發笑性質時,這樣的詭譎就被視為只是個幽默了。幽默的發生源,來自不經意對社會性、角色性的「人」才會做這麼奇怪的行為,如此一事感到不解與虛假。違背與忽視想喝酒的自我意志,拋家棄子不顧生命危險去做相反的事……貫徹禁酒令;而不是搞個串連,抗議遊行呼籲解除禁酒令。試想劇中連會計先生都可以被我們的凱先生拉進來跟芝加哥黑幫做第一線的火拼,這樣的動員能力不用來呼籲解除禁酒實在太可惜啦!只有在「社會角色」這種奇怪的觀照下,才不會被當作傻瓜反倒能來個「鐵面無私」的美名!



如果有人把這劇本改成,「我們的英雄打擊販賣私酒的黑幫老大,兩者僵持不下,後來禁酒令解除了,黑幫老大也沒暴利可貪圖,日久他就沒落了而英雄也無事可幹了。」雖然這劇情可能因起伏張力上太過沒力,而有機會搶佔電影歷史上出了名的鳥片一支。不過若把黑幫沒落的細節刻畫地生動,那麼提供了觀影人一種除罪化能帶來社會共利的可能思考,倒也未必是件壞事!



但在另一方面,這部電影在八零年代足以稱為經典,是因為它有某些「創新」的元素,在時序上它先於後來者進行了劇情、表演等方向的開拓與嘗試。它發展出換掉或略作修改某些內容後,即可再度套用的公式,例如:



勞勃狄尼洛扮演黑幫老大在歌劇院包廂中,殺手在他耳邊報告除去礙事者後,他那既哭又笑的神情。



黑幫老大在奢華的聚會中,穿著華麗禮服卻以一支球棒猛烈著敲擊在他「事業」中誤事的失敗者頭部,讓暗紅色的腦漿血液橫流白色桌巾的餐桌上。



輕鬆的小品爵士音樂背景,搭配上天真的小女孩與小店老闆悠閒地談著家務事,然後西裝筆挺的殺手優雅地留下皮箱炸彈離去,轟然一聲巨響尖銳地謀殺了上一個場景的平靜。



力求革新的執法行動失敗後,主事者成為警局內下屬〈或同事〉取笑的對象,然後這個取笑的動作聲音在主事者進到辦公室後停止。



看似整齊劃一的精英警隊〈然而實際上卻是早已腐化〉,然後主角卻從一些「非常態」的地方挖掘到適宜執法的好手。



低俗的、暴力的黑幫老大,搭配華麗高貴的晚宴,或是藝術的、人文的歌劇表演背景;或是正義的執法者捨「像樣」的警察不用,而從「不像樣的」〈年老的巡街警察、警校學生、會計〉。這樣的對比持續帶給觀影者的驚喜感,並從兩極化的結合中突出意象的張力。諸如此類的邏輯與情境刻畫,我們可以在日後許多的黑幫、警匪電影中一再見到其復活。好萊塢或稱娛樂性質極高的電影,就是經常性的複製這些已經被証明其有效性的效果與笑點,而弱化創作的的試驗性格。相反地,多嘗試擺置一些創新、試驗性的元素進入一部電影中時,若廣受好評,這部電影就能成為類型與當代電影中的經典表述。



經典電影的成就之處,往往無關乎「世代」,而是一種「時序」問題。一部幾十年前的電影,聽到會說它好看的可能都是有些年紀的人,但在某個角度而言,或以「形式」的角度來看,這僅是一種虛假的表象。



關乎「世代」,是因那些「過氣」的服裝造型與演員,無法對年輕一代的族群產生感召力,在記憶層次上年紀斷層彰顯出了不同的影響力;但是在時序上,原因反倒出在年輕一代的觀影者不斷接受那些複製先前經典電影的營造手法,當代的,好片或是爛片,從而對這一套邏輯感到熟悉甚或不耐,並不覺得其中有何高明之處。單就拿本片為了阻止簿記員離開芝加哥的警匪槍戰,那從階梯上滑落的嬰兒車一幕,或是主角追捕殺手時觀眾以為他從高樓墬落,但卻只是摔落一層樓的高度。如此種種,在地緣政治與港片市場的偏好取向,我們很容易就能一再地在港片中看見,稍作修改或完全複製的運用此情節。若我們是以相反的時序來看,也就是刻意找老片來看,反而出現的感受應該就是「老套」二字了。這就是為什麼這部電影被視為「經典」,然而在我們接受過更多貼近現時的娛樂與商業電影之洗禮後,比較難感受這部電影〈或是其他老片〉足承「經典」美名。



筆者的人文歷史並不夠長,也許在這部電影前已經有其他電影使用過這些情節。但換個角度想,所謂的「高樓」是在哪個年代開始被建造?從高樓上墜落,或是誤以為從高樓墜落,這種情節再怎麼樣也不會先於高樓而出現的大螢幕上。〈科幻片當然又是在另一層次上的討論了〉雖然在這個例子上本片也許不是那麼切合於此一討論,但筆者在此想要表達的是,導演若能敏銳地注意時代的脈動,觀影人主體性的感受視角,就能夠在第一時間內搶佔創造經典的契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ggypop0119 的頭像
    iggypop0119

    電影,以及那日漸疏離的社會學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