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軍屠殺猶太人的史實,一再在電影上被創造與紀錄,多少是出於教育與提醒觀眾的因素。然而當這樣的題材看多了,即使是最撼動也最真實的殘酷人生,反覆放在觀眾眼前恐怕也會反效果地帶來麻痺感。尤其我本身算是一個不太喜歡看紀錄片的觀眾,因為相較於「電影」,紀錄片平實的手法有時總會給我一種看「電視」的錯覺。那麼,為什麼我還會想推薦這部電影呢?




第一,如果想見識人性的殘酷到底能夠達到什麼樣的荒謬界線,那麼「消失的1945」所記錄的史實勢必能將這條界線再推進到它應該被到位的真實。第二,雖然我對大屠殺這種題材的電影已經有點厭倦﹝很慚愧必須這麼說﹞,但是「消失的1945」並沒有只是停留在反覆見證「屠殺荒謬」的層次上,它反而觸及了其他此種類型電影少進入的領域─屠殺之後。同時,它是以一種更嚴謹的心情來表現這個部份的歷程。這並不像一般電影為了劇情的起伏,以大悲大喜的兩極張力、或是懲奸鋤惡的復仇力道,讓觀眾感受電影所帶來的「威力」。

我並沒有因為同樣的題材而對這部電影感到厭倦,原因就來自於它一部分的比重放置在,細緻地述說歷劫歸來的猶太生還者,如何在自由之後取得心境平復?如何去看待這件真實的惡夢?德軍屠殺猶太人,明顯是關於種族屠殺問題的電影,但是「消失的1945」在我個人解讀的興趣中,我並不會將它擺在「種族電影」的類別中,而會選擇將它的精神與價值放在「後戰」﹝戰爭之後的戰爭﹞。因為這部電影的構成,來自於這些生還者們的回憶自述,是關於戰爭之後他們如何去回想與看待過往,又是如何走入現今的生活狀態中。

因此,相較於明顯的、被突出、激發起公眾情感的事實,雖然必然是優先吸引到觀眾的目光,就像戰爭與屠殺的議題總是一次次地被提出與再現;但是像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冷戰、國共內戰之後有兩岸問題、本省與外省人問題、以及本片對於那些生還者而言,根本是「不曾消失的1945」…看在不曾經歷這些史實的我們而言,戰爭之後就只是「天下太平」,我們無法去體會那些關於私人記憶、情感的問題,如何以幽魂般的形式一再困擾著他們的生活。

其他的種族屠殺電影,總是會在戰爭亂世中賦予觀眾一位拯救受害者的英雄,藉此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光輝與溫暖,並且為他加以紀念。「消失的1945」關於這個情節的紀錄也是有,但是卻是非常非常的輕放,並且透露出某些憤怒的聲音,在此並無意為這位戰後審判無罪的─德軍的人體試驗醫生─添加任何救世主的光環於其上。這或許就是得過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消失的1945」最真實的可敬表現。它跳越過了「英雄」與「拯救」的元素,替換上的感動則是來自於這些生還者在身體與心靈上,真正的平復與重生。

相較於德軍屠殺猶太人是歐洲人與美籍猶太人共同的記憶,也因此容易以文化霸權的形式在影像上被再現。而日本雖然電影工業上也有豐厚資本,但南京大屠殺明顯卻是一個不被他們承認的歷史汙點,也因此我們不易見到這樣的題材被拍成電影。不久前國內上映了一部「被遺忘的1937」,就是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姑且不論它的表現是否陷入了某種模式、也不在此爭論中國人或是台灣人的定位,或許我們都該看一下這部更貼近我們社會的電影。不論是1937、1945,畢竟這些都是我們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教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ggypop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