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情人」這部當年被視為異色經典的電影,前半段瘋狂的性愛畫面,密度既高但卻缺乏豐富的脈絡意義,乍看之下還以為是部高質感的三級電影,視覺感官上的刺激享受絕對是飽滿的,但真正的內心好戲,禁忌、不倫…乃至這種衝突的危險尖銳才是這部電影真正的重頭戲!
影帝「傑瑞米艾朗」飾演一名帥氣、知性、富有聲望與權力的中年熟男「史蒂芬」;而影后「茱麗葉畢諾許」所扮演的「安娜」,年輕、美艷、冷若冰霜的神秘感,加上帶有一份孤獨與需要關心、扶助的氣息,更是深刻挑動出(男性)觀眾一份面對她的窺淫慾望。導演「路易馬盧」在選角的外貌上是成功的,而故事本身所賦予兩人的角色背景,更是兼具男對女、女對男,不同性別慾望所需要的社會投射。這樣對手戲的局面設定卻放在一個更有意思、也更加挑戰觀眾內心世界中,不言明、也不輕易探索的「不倫」關係。這份「不倫」關係的建立,不是透過血緣、而是透過「父親」這個角色與兒子的女友,這兩人所發展出的性愛關係來進行。這種帶入家庭關係為背景的衝突,不但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化,以家庭為賭注的遊戲﹝特別是成年人之間﹞,也變得更具風險與可看性。
如何戀上兒子的女友?這個問題在「烈火情人」是不需要被提出的,在影像上肉體的瘋狂交合,早已迫使觀眾應該將關於「理性」的種種問題沉默化。「史蒂芬」在獨占的雄性慾望中淹沒了理性,而「安娜」試圖享受、維繫這三角關係的危險平衡,卻是一種違乎規範的奇異理性與理想。影片中最經典的性愛畫面,兩人的肢體動作早已說明了他們企求「盲目」的願望,然而這無異於掩耳盜鈴的心態,是無法長久地規避他們的「社會定位」,以及隨之而來這份「理應清白」的要求。於是,就如同大多數背叛、偷情的電影一般,「烈火情人」也採取了比較主流的「懲罰」式結局。
「史蒂芬」雖然背叛了家庭,但在最火熱盲目迷戀「安娜」的時刻,卻也能在她的「理性」勸說下,放棄「公開」地背叛兒子,選擇悄悄地接受了這三角關係。因此,要給予「史蒂芬」最沉痛的懲罰,便必須將家庭破碎的戲碼,更聚焦在兒子離他而去。觀眾可以看到「烈火情人」雖然不像「致命的吸引力」,時時刻刻用家庭的危機來壓迫偷情者,但卻用恰到痛處的絕望瞬間到位,恐嚇著觀眾道德越界的風險。兩部同樣經典的偷情電影,在觀影過程上側重的表現方式不同,但卻對社會道德的界線進行了同樣的再確認。
於是在這樣的道德框架下,電影最後「史蒂芬」回憶起最後一次見到「安娜」,「她抱著小孩…與別的女人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安娜」那獨一無二、美麗的神話必須被拆解、卸除,這一場亂倫悲劇最後以平凡人一時的情慾莽撞來畫下電影的句點,也做出最後的無可爭辯的解釋定調。
導演「路易馬盧」在電影前半場大量啟用肉體緊密交合的性愛畫面,在電影結束後無疑顯得更為挖苦與諷刺。「烈火情人」讓男性觀眾見識女人的美,如何誘發男性的全面失控,體現出一種應對女人保持戒慎的態度;而對女性觀眾而言,以偷情、亂倫相加相乘的效果,無疑將男性的不可信賴的「程度」,做更深化的提醒。於是,影片上的男女肉身是緊密的、不可分的交纏,然而投射到大銀幕前男女觀眾之間,卻是將距離感放大,提醒著觀眾對戀人傾心投入的高度風險。
在電影的主要基調─「不忠將招致懲罰」,與後設層次帶來的絃外之音─「戀人是危險的、不可全心投入的」,兩者在有意識的「所見」與無意識之間「隱約情緒」中,留給觀眾的是精神上的分裂,以及那一份不知如何是好的餘韻…
- Apr 30 Thu 2009 02:41
擠壓人性空間的性肉體─「烈火情人」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